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

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②本文为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2017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有机融合的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为azjxh)阶段性成果。 互联网金融在给我国金融交易带来

②本文为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2017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有机融合的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为azjxh)阶段性成果。

互联网金融在给我国金融交易带来便利,提高金融工作业务效率的同时,也让金融理财的难度和风险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转型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对于各大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各大高校应当以培养互联网时代学生金融知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1.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金融理财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促使了我国金融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经历了上个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传统金融阶段,2005年至2011年的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阶段以及2011年至今,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互联网金融阶段,完成了与互联网的完美结合。我国基于这种互联网金融下的业务模式以及运行机制也在这短短的数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p2p 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等模式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逐渐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但我国高校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上面,并未做到能够及时的与金融市场发展相同步,造成了高校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金融行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不相匹配。

1.2 互联网金融课程教学体系不健全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最早于2012年4月提出,这几年互联网金融各种模式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其发展历程的时间较短也造成了我国各大高校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教育还很难有着良好的经验作为指导,因此,各大高校对于金融专业的互联网金融教学大多以国外的金融投资相关的教材作为参考,更多的高校往往采取开设一两个互联网金融课程作为互联网金融教学的过渡[1]。由于我国和国外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种借助西方互联网金融教学经验来作为我国金融教学指导的方法,对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可能并不适用,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在交易方式上面、运行机制上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仅仅开设一两个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课程并不能让高校学生的互联网金融知识理论体系满足社会对于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

1.3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我国当今许多高校对于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对课本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考点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课,教师和学生都分别只是为了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以及听课任务;在实践课程当中,教师也缺乏对于学生的相应指导,往往只是注重于课内知识的相关实践,却很少进行知识内容的课外延伸,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和培养,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却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另一部分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对于专业理论知识却束手无策,其结果均会导致学生创造性能力发展不平衡,致使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这和当今高校缺乏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

2.基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

2.1 确立和市场发展相匹配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传统的金融教学目标较为单一,高校学生经过专业的学习以后可以选择诸如证券投资人、保险、基金销售等岗位,而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化,社会对于金融人才各方面的能力也有着更加多样化的要求。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主要包含了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众筹、大数据金融、p2p 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以及传统金融业务网络化,而这些改变也为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交易效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发展还将在今后取得更大的进步。我国高校并未能及时的对这种市场金融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响应,在进行金融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依然以传统金融教学的目标作为教学的指导,对于市场上新兴的余额宝、微信银行、善融商务出现所拓宽的就业岗位的相关教学并没有制定有效地人才培养计划,给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文章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jxglyjyyj.cn/qikandaodu/2021/0203/884.html

上一篇:双创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研究
下一篇:人本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实施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投稿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编辑部|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版面费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