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于2011年颁布的全科医生制度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模式是在国家认可的培训基地中对三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进行技能培训,运用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指导医疗卫生实践,培养出全科优秀人才,从而提高农村全科医疗服务能力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1]。2015年成为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培训基地,共培养出125名助理全科医生,2018级开始实行一体化“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绩,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均选择参加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毕业生,选取2018 级(2017年7月13日-2020年8月31日)毕业生30例,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17级(2017年9月1日-2019年8月31日)毕业生2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2 例,女18 例;平均(24.)岁。对照组男10 例,女14 例;平均(2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培训方法:⑴对照组沿用过去的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课程,主要包括组织培训、院内考核、教学答疑等教学内容。⑵观察组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校教育与助理全科医生一体化培训,具体操作如下:①根据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和院校实习大纲制定培训大纲内容:由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管理委员会、科教部、专业基地制定规范化培训一体化全科医学教学课程内容,助理全科培训、基层实习、学校毕业考、助培结业考、技能辅导、考前辅导等,总计156 周;②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医技培训医生岗前培训内容(医患沟通、医院文化、医疗核心制度介绍、病历书写、安全教育)、助理全科医生岗前培训(职业暴露处置、心电图判读、技能培训等);②理论授课:理论授课主要包括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及职业理念和综合素质、医疗服务课程基层全科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等,要求培训医生掌握全科的基本知识,包括识别、鉴别疾病、疾病主要病因、临床特征、处理原则与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等内容;③临床培训:根据轮转表进行科室轮转,由临床主治医生以上及临床经验丰富、诊疗技术好善于带教的高年资医师担任带教老师,采取一对一带教,对培训医生进行各科室的主要病种和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并采用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理论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要求培训医生需要掌握各科室的基本技能,常用治疗方法、检查技术等;④基础实践:按照社区12周、州疾控4周进行轮转,主要提高培训医生的独立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考等综合素养;⑤考核:对培训医生进行过程及结业进行考核,了解培训医生的教学管理效果及培训质量。院内过程考核由临床各科根据培训内容策划考试范围,年度考核由科教部及专业基地组织进行多站式考核,科教部及专业基地需督促检查培训医生的学习进度,组织进行考前强化培训、考前复习答疑会等。助师考试结束后继续按轮转计划继续临床实践。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学生过程考核、结业考核成绩。①过程考核主要包括临床培训阶段与基层实践阶段,出科考核包括理论考试、操作考试、病历书写、综合考核,各占25%,总分100分;阶段考核是学员培训满1年对整个临床培训阶段培训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由科教部及专业基地根据培训内容要求联合进行多站式考核,总分设置为百分制。基层实践阶段是对培训对象在全科医疗服务技能培训、公共卫生服务技能培训、管理技能培训等实践情况进行考核,按照培训标准进行评估,计算达标合格率。②结业考核:通过公共理论考试、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方可参加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结业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等。统计两组的首次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参考率及合格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学生临床培训阶段考核成绩、基层实践阶段考核达标率比较:观察组出科成绩、阶段考核成绩、基层实践阶段考核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比较:观察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参考率及通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模式属于新型教学模式,“3”阶段对培训生进行岗前培训、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基层实践等,提高培训医生的全科医学知识、诊疗能力及公共卫生服务能力[2]。“2”阶段是延续“3”阶段,进一步加强培训医生的临床技能综合应用能力[3]。从2015年本院开展“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起,已经培养6年的助理全科医生,根据教学结果反馈及培训质量评估,科教部对助理全科医生制定更加规范化的培训计划,2018 级实施一体化培训计划。本研究显示,应用一体化培训计划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与培训质量。
文章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jxglyjyyj.cn/qikandaodu/2021/0625/1111.html
上一篇:论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评价体系
下一篇: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投稿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编辑部|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版面费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