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数据以其独特的功能及优势应用于教育领域,开启了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时代,推动了教育领域的众多变革。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科学化评价、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科研等,将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与电子商务、交通、医疗、金融保险等领域的大数据相比,教育大数据的采集过程更加复杂,模式应用更具挑战,挖掘分析更重因果。考核评价作为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其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尤为重要。然而现行教育考试制度的关注重点往往集中在考试方法创新、考试题型变革、考试成绩评定等方面,对考试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不够深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信息和资源的浪费。高校应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分析与质量监控系统,在考核评价数据挖掘利用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开展精准化的学习诊断、分析和绩效评估,进而对教育教学工作给予客观科学的评价和指导。
《教育大数据:考核评价数据分析、挖掘与应用》著者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挖掘考核评价数据的深层价值,从一门课程、一个专业、一类群体、一所学校的视角,深入解析考核评价数据分析挖掘的系统设计、模型构建、算法验证、拓展应用的全过程,旨在提供一些可操作、可移植、可推广的典型应用案例。
基于课程考核数据的知识点关联分析
Apriori算法是一种布尔型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通过生成候选集、向下封闭检测两阶段对频繁项集进行挖掘。在考核评价数据的分析研究中,运行Apriori算法的原理为:获取考核评价数据,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分析数据有效性,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变量转换;定义事务项集,项集R包含具有某些知识点属性的事务A和具有不同知识点属性的事务B;设置最小支持度阈值,项集R的支持度Support=÷;设置最小置信度阈值,项集R的置信度Confidence=÷;筛选有效的关联规则,将所有项集的支持度、置信度与设定的最小支持度阈值、最小置信度阈值进行比较,提取满足阈值条件的关联规则;对提取的每条关联规则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整理、综合、归纳,得出结论。
Apriori算法的运行原理
《教育大数据:考核评价数据分析、挖掘与应用》一书中,通过对某领域升学考试高中数学考试成绩分析,得出结论:考生整体对“5-圆锥曲线性质”“15-排列”“16-极坐标”3个知识点掌握一般,导致对“22-导数综合应用”掌握一般、对“12-圆锥曲线”“17-数学归纳法”掌握差;由于考生整体对“12-圆锥曲线”“16-极坐标”“17-数学归纳法”掌握差,导致对“21-分布列与数学期望”“23-直线与圆综合应用”“24-空间几何体”3个知识点的掌握差。因此,考生整体的弱项知识点是“5-圆锥曲线性质”“15-排列”“16-极坐标”3个知识点。
试卷知识点结构图
基于改进Apriori 算法构建的试卷知识点结构图,可以直观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过程,找出考生的弱项知识点,从根源上帮助考生突破知识点的学习瓶颈;同时,可为院校教育教学决策、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重要参考。
基于考试数据的课程体系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研究的视角也很多。 《教育大数据:考核评价数据分析、挖掘与应用》一书中,尝试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通过对考试成绩的定量分析与挖掘,提出一种新的验证方法和优化方案。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中心度和威望度是两个十分重要的统计特征。节点中心度越大表示该节点越处于中心位置,对其他节点的影响也越大,若剔除它们则网络会变得七零八落。而在有向网络中,那些收到许多正选择的节点被认为是有威望的节点,如果正选择不是双向互利共惠的,那么这个节点的威望就尤为稳固。以某校管理科学专业主干课程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该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支撑关系,从而确定课程的中心度、威望度。
基于中心度优化的学科基础与工程技术课程关系网络
如上图所示,边的方向代表了课程之间的依存关系,边的权值表示该依存关系的大小,节点的大小随节点中心度的改变而改变,节点的不同颜色则代表不同的学期。在35门主干课程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基于中心度优化的网络中,仅有15门课程对其他课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照中心度大小排序分别是:高等数学、电工电子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比如,《高等数学》作为基础性极强的主干核心课程,必须放在突出位置予以重点关注。同理,基于威望度视角,也能构建类似的课程关系网络,从而对课程体系优化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文章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jxglyjyyj.cn/zonghexinwen/2020/0812/497.html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投稿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编辑部|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版面费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